“来自星星”的孩子,临床治疗困扰还有哪些
文章来源: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2017-09-01
儿童孤独症又名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发病率逐年提高,亟待提高社会关注度
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未见孤独症的流行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类疾病的困扰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缺乏完善的流行病数据
至今也没有完善的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仅有地区性的调查区,而这些调查普遍存在样本量小、未进行分层抽样、选用的诊断标准、评估工具不同等问题,使得研究结果不能客观全面的描述性儿童孤独症的现状,没有数据的支持也自然不能引起社会的重视。
诊断评估方法照搬外国,本土化程度不高
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采集全面详细的生长发育史、病史和精神检查,若发现患者在3岁以前逐渐出现言语发育与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典型临床表现,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和Rett综合征等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可做出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实际工作中,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只能部分满足孤独症症状标准,或发病年龄不典型,例如在3岁后才出现症状。可将这些患者诊断为非典型孤独症。应当对这类患者继续观察随访,较终做出正确诊断。
除了临床症状外,其他主要的辅助检查就是评估量表,而目前评估量表均由国外引进,而这些量表个别条目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虽有学者编写了儿童孤独症筛查量表,但是这些量表个别项目信度效度较差,需要进一步修订。因此急需本土化的诊断指南以及评估量表。
治疗儿童孤独症伴随情绪症状的药物匮乏
目前,外缺乏对于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是解决患者伴随的精神症状,例如攻击行为、情绪问题、活动过多等问题。
目前仅有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是已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抗精神病药。
较后,由于存在上面的很多不足,以及在疾病原理,诊断治疗措施的匮乏,儿童孤独症的治疗短期内往往难以见效,而这类儿童的预后又是较差的,亟待社会更多关注,让我们一起携手来关注并拯救这些折翅的天使。
-
王玉斌 / 心理咨询师
现任成都成华脑康医院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具...[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
徐淑云 /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精神科主冶医师,心理冶疗主冶医师...[详细]
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